在地新聞 Uninews
【默子-鄉居拾穗】另一種大豐收
2025-04-05
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(圖/默子)
農民是靠天吃飯的,從古至今、亙古不變的傳承,所以以農營生的村子,各種農作物從播種到收成,灌溉、施肥、除草、耘土、噴藥.......逐步進行,缺一不可,小時候不管是餐桌上或下田裡幫忙農事,母親總會告誡,千萬不可以糟踏糧食,「一粒米、百樣工作」,莫輕忽一小粒米,要多少人工多少心力,才得以收成。
其實大地萬物,哪樣食物何嘗不是農民的血汗累積?惜物愛物,一丁點都不能浪費踐踏,從小耳提面命隨時叮嚀,物質匱乏的年代,真的親身體驗一草一木的可貴,多次聽聞曾祖父的笑話,「一粒田螺煮九碗公湯」,如何想像那畫面?好比一顆豆子煮一大鍋粥吧!可見先人的艱困辛苦。
如今可好了,幾十年後的生活改變,以前聽過餓死的,如今是吃太飽撐死了,天壤之別豈是後生晚輩能想像?只要時機允許,場合洽當,真的需要正確的惜福觀念傳襲,並非吝嗇一毛不拔的鐵公雞,而是用其所當用,省其所當省,想要時時富裕安樂,當然要感恩惜福更要造福,就像枯水期將近時,宣傳警惕標語「有水當思無水之苦」,一粥一飯當思來者不易,多少人事物促成的才得以飽口福!
大地萬物,哪樣食物何嘗不是農民的血汗累積?(圖/默子)
農田忙碌時,最愛駐足觀看的䅤秧,從一大片土壤耘土整地灌溉,到一棵棵秧苗栽種,放眼望去一片吸睛綠意盎然,小時候看農民同心協力彎腰逐一䅤秧,各種農機發明後,䅤秧機只需兩人合作,如此來來回回幾趟幾十趟,速度之快令人讚嘆敬佩,然後就是一連串的稻田忙碌了。
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,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」,耳熟能詳的訓誡,不管是幾十年前的人工務農,還是現代化的多數機器幫忙,當然也要人力處理,綠綠直挺小秧苗到熟成金黃飽滿低頭稻穗,四個多月的時間,農民要下多少工夫和心力,除蟲拔草施肥灌溉,萬一老天爺開玩笑送個颱風,幾個月的辛苦血汗幾乎糟蹋了,靠天吃飯時時祈求風調雨順年年好收成。
放眼望去一片吸睛的綠意盎然。(圖/默子)
總算收割了,割稻機來回走幾趟,一車又一車的金黃稻子往曬稻場送,或往專業烘乾處理廠,繳交農會或稻米營生商家,一季稻田豐收圓滿,田裡的稻草也要處理,一把火燒乾淨!錯!絕對不允許,亂燒稻草製造污染、還要受罰,稻桿稻草很多用途,農民除了稻穀收成,另外就是將稻草堆疊賣給商家、果農、菜農、菇農,幾十年前的榻榻米雖然少生產製作了,還有大小坐墊和飾品,可以創造出許多商機,稻農會相互走告互通有無,稻穀收購行情,稻草銷售處,總之只要用心在稻田裡,稻穀和稻草都會大豐收的。
默子(長年蟄居鄉下農村,熱愛文字及攝影,文章散見聯合報、中國時報、中華日報、自由時報、金門日報、講義雜誌等,曾於人間福報撰寫〈鄉居筆記〉、〈人生萬花筒〉兩專欄,喜愛蒔花弄草、尋幽訪勝,讀萬卷書行萬里路,擅長從生活中發現值得記錄的人事物。)